兰州爱尔姚慧院长科普:近视患者屈光手术后调节和集合功能的变化

2023-01-06 17:40 烟雨 中国健康日报网
浏览

全球近视负担逐年增加,到2020年,年轻人的近视患病率约为30%。屈光手术对于患者矫正近视是必不可少的,包括角膜屈光手术、眼内屈光手术和巩膜屈光手术。角膜屈光手术作为目前可用的一种安全的方法,已经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根据近视患者手术前后双眼调节和集合功能参数的变化,探讨角膜和眼内屈光手术后患者双眼调节和集合功能的变化。可以指导近视患者屈光手术的设计和屈光手术前后视功能的训练。

01、调节

调节灵活度

近视患者的调节灵活度往往低于一般人群。这可能是因为近视患者在近点观看时往往很少甚至没有动用调节功能,由于长期缺乏足够的调节功能刺激,导致睫状肌退行性变化,从而导致眼睛的调节功能下降。此外,较低的调节灵活度可能会进一步增加睫状肌对眼壁的压力,导致眼轴延长,加速近视发展。调节灵活度越低,近视进展越快。屈光手术对术后调节灵活度有特殊的影响,不同的手术方法不同。Karimian等人观察了18-35岁近视患者激光光学角膜切削术后1周和1个月的调节灵活度情况,发现不同年龄段的患者调节灵活度的变化不同。30岁以下患者术后1周调节灵活度无明显变化,1个月时明显增加,3个月时超过术前水平;30岁以上患者术后1周略有下降,1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3个月时明显高于术前水平,认为调节灵活度主要受术前调节灵活度和年龄影响。此外,眼内屈光手术患者的调节灵活度值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变,其调节灵活度值明显改善,在3至6个月后逐渐稳定,说明能显著改善近视患者的视力和双眼视功能。

调节幅度

已经发现,近视患者的调节幅度(AMP)降低,并且降低的幅度与屈光不正的程度成比例,这主要是因为AMP反映了人眼调节功能的储备能力。屈光手术可以改善大多数患者的AMP,增加调节能力。激光光学角膜切削术简称三个月后,30岁以下患者的AMP升高,而30岁以上的患者AMP保持不变。一方面由于30岁以上的患者睫状肌变形能力差,仍处于轻度痉挛状态;另一方面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变硬,弹性下降。

相对调节

相对调节功能与屈光手术后患者的调节储备能力密切相关。屈光手术后患者正相对调节(PRA)的提高增加了患者的调节储备,改善了近视的主要感觉症状,对术后形成良好的视觉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魏等人的一项研究中,PRA在准分子激光手术术后一周下降,一个月恢复到术前水平,三个月时与术前水平相比增加。

02、集合

AC/A

AC/A是反映调节与集合协同关系的重要指标,AC/A的增大反映了近视未矫正或不完全矫正时调节与集合之间的失衡。Prakash等人发现AC/A比值在术后早期开始下降,并在术后一个月上升。随着时间的推移,AC/A比值在术后3个月和6个月之间逐渐降低。可能的原因是在早期新诱导的正视化状态中,增加的调节努力产生相同量的会聚。随着调节努力的质量随着对新的正视化状态的调整而提高,每个调节单位产生的会聚量可能增加。

水平眼位

未矫正近视眼在观察近目标时使用较少或不使用调节,但具有与正视眼相同的集合要求。近视儿童的远视和近视的双眼集合范围缩小,使他们在近视时更容易变成单眼,这可能导致斜视。以前的研究表明,近内隐斜视伴随着近视的发展。激光光学角膜切削术和准分子激光手术已被用于治疗屈光调节性内斜视,但主要用于治疗伴有内斜视的远视患者,可能会出现矫正不足或偏心性切削等并发症。

03、视疲劳

屈光手术后视疲劳的发展与各种调节参数相关,并且不同手术之间视疲劳的概率、症状、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研究使用视觉疲劳问卷评估了准分子激光手术和全飞秒手术前后的患者。据发现,术后一周的视疲劳症状明显比术前严重,然后在绝大多数患者中自行消失,与三个月时的术前症状相比没有差异。少数患者的持续时间稍长,症状相对明显,大多数患者全飞秒术后的视疲劳比准分子激光手术术后少。这主要是由于屈光手术后早期的调节范围和调节灵敏度下降,也因为在屈光手术前,患者大多用框架眼镜进行矫正。当调节需求超过AMP的1/2时,可能会出现视觉疲劳的症状。同时,更多的研究也发现,视觉训练可以改善患者的调节和汇集功能,从而缓解大多数患者的视疲劳症状。因此,重视手术前后双眼视功能的变化,定期进行视功能训练,对改善视疲劳具有重要意义。

此类研究为屈光外科医生术前为近视患者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术中屈光不正的设计以及术前术后双眼视功能的训练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然而,近视患者手术前后双眼视觉功能参数的变化,如立体视、Worth4点和融像范围,仍然需要增加,以便为选择屈光手术的患者提供更优化的设计。未来的研究可以关注调节和集合等参数的变化,并将每个参数的变化与屈光手术后的视觉功能相结合,从而改善屈光手术后患者的视觉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