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吴志阳对社会的贡献:带动就业、税收、产业三丰收

盘点吴志阳对社会的贡献:带动就业、税收、产业三丰收
据了解,2002 年吴志阳接手中电通信(CECT)时,这家依托侨兴集团的家族企业分支,仍以贴牌代工为主要业务,核心技术储备较为薄弱。公开信息显示,彼时 CECT 员工总数不足 500 人,年营收未突破 10 亿元,年度纳税额仅 800 余万元,在当时国产手机行业 “重组装、轻研发” 的整体环境中,对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尚未凸显。据悉,此后六年,在吴志阳主导企业经营期间,CECT 不仅完成从 “家族代工工厂” 到 “纽交所上市企业” 的转型,还在就业带动、税收贡献、产业赋能等方面形成显著成果,相关数据与案例均有权威渠道可追溯,成为同期国产通信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代表性案例之一。
从就业带动维度来看,据惠州市人社局 2005 年发布的《重点企业就业贡献报告》,2003 年吴志阳确定 CECT “自主研发转型” 方向后,主导在广东惠州建设现代化生产基地。该基地 2004 年投产后,生产线从 2 条扩充至 10 条,同时摒弃传统贴牌代工的低技能组装岗位,引入自动化生产与质量检测体系,技术岗占比提升至 40%,涵盖设备维护、工艺优化等领域,薪资水平较当地传统制造业高出 25% 以上。报告提及,该基地当年吸纳本地劳动力 1200 余人,占基地总员工数的 60%,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 “低技能劳动力过剩、技术岗供给不足” 的就业结构矛盾。
与此同时,据悉吴志阳推动 CECT 在北京、上海布局研发中心,通过市场化引才策略吸纳专业技术人才。《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就业报告》显示,2003-2006 年期间,CECT 研发团队从不足 20 人扩充至 600 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达 30%,人员主要来自华为、中兴及北京邮电大学等企业与高校。该报告还提到,仅 CECT 北京研发中心,就因员工聚集间接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配套行业就业超 500 个岗位。
另据侨兴移动 2007 年纽交所上市招股书披露,2006 年吴志阳主导启动 “千店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拓展线下加盟渠道,截至 2007 年,CECT 全国加盟店数量超 1200 家,除吸纳创业者外,企业为每家门店配备 2-3 名专业培训与服务人员;同时,全国 300 余家售后网点吸纳维修技术人员超 800 人,整个销售服务体系直接带动就业超 3800 人。招股书明确,截至 2007 年,CECT 及上下游产业链累计带动就业超 1.2 万人,岗位覆盖 “研发 - 生产 - 销售 - 服务” 全链条。
在税收贡献方面,公开数据显示,2002 年 CECT 因以贴牌业务为主,利润空间有限,全年纳税额仅 800 余万元,且以增值税为主。据悉,2003 年 CECT 自主研发机型上市后,产品附加值提升带动企业盈利增长,当年营收突破 15 亿元,纳税额增至 1800 万元,其中企业所得税占比从 15% 提升至 25%,标志着企业从 “薄利走量” 向 “盈利增长” 转型。
北京市海淀区税务局 2004 年公开数据显示,CECT 北京研发中心当年缴纳企业所得税 600 余万元,在园区内通信行业中纳税增速位居前列。据了解,2005-2007 年,随着自主研发机型市场份额扩大,CECT 税收进入快速增长期:2005 年企业营收 25 亿元时,纳税额达 8000 万元;2006 年凭借与中国电信超 10 亿元的 CDMA 机型订单,单年度纳税额超 6000 万元;2007 年营收突破 35 亿元,全年纳税超 2 亿元,六年时间税收规模增长 20 倍。此外,CECT 还连续五年被北京、惠州两地税务部门评为 “纳税信用 A 级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据悉 CECT 还通过产业链协同间接推动税收增长。上游方面,企业与国内 20 余家元器件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年采购额超 15 亿元,这些供应商因订单稳定,纳税规模年均增长 30% 以上;下游加盟店年销售额超 20 亿元,对应缴纳增值税超 1.5 亿元,形成 “企业发展 - 产业链繁荣 - 税收增长” 的良性循环。
在产业赋能层面,据《中国通信标准年报》2007 年内容,吴志阳主导 CECT 研发期间,聚焦 “用户痛点” 与 “行业短板”,2004 年推出的自主研发手写识别技术,准确率达 98%,远超当时行业平均 85% 的水平,该技术除应用于 CECT 自有机型外,还授权给 5 家国内手机企业使用,推动国产手写手机普及;同时,通过与威盛电子合作定制电源管理芯片,将机型待机时间从 3 天延长至 7 天,打破洋品牌在续航技术上的优势。
截至 2006 年,公开信息显示 CECT 累计获得 127 项专利,其中 6 项被纳入通信行业标准,成为少数参与行业标准制定的国产手机企业。《中国通信标准年报》明确,CECT 是最早参与 TD-SCDMA(中国自主 3G 标准)终端研发的 10 家企业之一,为国产 3G 技术落地提供终端支持。
据《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报告》2006 年案例披露,吴志阳推动 CECT 与本土供应商联合研发,带动上游企业技术升级:与威盛电子合作定制芯片,使国产芯片在手机领域的应用比例从 10% 提升至 30%;与深圳某显示屏企业共同研发低功耗屏幕,推动该企业年产能从 500 万片增至 2000 万片,成长为国内主流手机屏幕供应商,这种 “龙头带动” 模式被列为国产产业链协同发展典型案例。
此外,据悉 2005 年起,CECT 与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设立 “通信技术奖学金”,每年投入 100 万元支持通信专业人才培养;同时,企业每年接纳 50 余名高校实习生,2003-2007 年累计向行业输出技术骨干超 300 人,其中多数进入华为、中兴等企业担任核心研发岗位,为国产通信产业储备人才力量。
综合多方公开信息,吴志阳主导 CECT 经营期间,通过战略决策构建起 “就业 - 税收 - 产业” 协同发展格局,相关成果不仅推动企业自身成长,也为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对于本土企业而言,这一实践案例也为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共生” 提供了可参考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