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腹腔感染最有效的治疗方式,创新药依嘉突破多重耐药困境

2025-11-14 18:57 烟雨 中国健康日报网
浏览

复杂腹腔感染(cIAI)是指腹腔内空腔脏器感染灶穿透至腹膜腔,引发腹膜炎或形成腹腔内脓肿的一类感染性疾病。该病进展迅速、病情复杂且危重,易引发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治疗难度大,死亡率较高。研究显示,cIAI的死亡率可高达23%~38%。

cIAI多由多种病原菌混合感染引起,其中最常见的是革兰阴性菌。近年来,多重耐药菌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不合理的经验性或目标性抗感染治疗是导致治疗失败和死亡率升高的重要原因。因此,亟需探索复杂腹腔感染最有效的治疗方式[1]。

复杂腹腔感染最有效的治疗方式是什么?

复杂腹腔感染的治疗强调早期手术干预与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因此复杂腹腔感染最有效的治疗方式需遵循“感染源控制+经验性抗菌药物”的双重原则,试验表明,该策略可显著降低患者死亡率。

通过外科手术处理感染源以控制感染并尽可能恢复胃肠道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是cIAI治疗的核心环节。在此基础上,有效控制感染源,及时启动恰当的抗菌治疗是优化cIAI治疗的关键。根据《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指南》,最初使用的经验性抗生素应覆盖革兰氏阴性菌和厌氧菌,β-内酰胺酶抑制剂因其广谱抗菌活性成为首选方案[LW2]。对于重症感染患者,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如亚胺培南)因其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肠杆菌科细菌的高效治疗而被推荐。此外,喹诺酮类联合甲硝唑可作为β-内酰胺过敏患者的替代方案。

然而,临床实践中复杂腹腔感染的抗菌治疗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复杂腹腔感染抗菌治疗的难点有哪些?

近年来,出现了多重耐药(MDR)的问题,往往使既有的治疗方法失效,临床治疗陷入困境。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CRO)是检出率较高的多重耐药菌,是重症感染患者最严重的威胁。2018年一项全球多中心研究显示,若感染由CRO引起,患者死亡率升高2.4倍。[LW3]

多重耐药菌感染势必延长住院时间、降低临床治愈率与增加住院费用,加重疾病负担。此外,cIAI常由多种病原菌混合感染所致,其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所用抗菌药物应覆盖肠道革兰阴性需氧菌、兼性厌氧杆菌、肠道革兰阳性链球菌、葡萄球菌和肠球菌。

因此,临床迫切需要能覆盖多重耐药病原菌的新型广谱抗菌药。在此背景下,创新药依拉环素因其独特作用机制给复杂腹腔感染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广谱抗菌药依拉环素是治疗cIAI的新选择

依拉环素是全球首个氟环素类抗菌药物,有十分独特的分子结构,通过C-7位氟原子修饰,显著增强与细菌的结合力(较四环素强14倍)[LW4]。它能克服细菌对传统四环素类主动外排和核糖体保护特异耐药机制,对多重耐药革兰阴性及阳性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都有高度可靠的体外抗菌活性。

体外研究表明,依拉环素对多种耐药病原菌都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包括革兰阴性菌(耐第3代头孢菌素肠杆菌、耐碳青霉烯肠杆菌、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等)、革兰阳性菌(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等)、厌氧菌、非典型病原体等[5]。

依拉环素在中国患者研究中的数据显示,治疗3天时的整体有效率为91.1%,治疗结束时的总治疗有效率为90.1%。同时,真实世界数据证实,依拉环素早期启动治疗免疫抑制患者可降低治疗失败率,在治疗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时,结果显示,依拉环素治疗的30天存活率达81.3%,30天无复发率达90.7%。

基于这一良好的疗效,依拉环素先后被《外科常见腹腔感染多学科诊治专家共识》《碳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菌诊治和防控指南》等多个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

总之,cIAI病情凶险、治疗复杂。复杂腹腔感染最有效的治疗方法需平衡疗效、耐药风险与安全性。尽管抗菌治疗面临多重耐药菌蔓延、混合感染多见等诸多挑战,新型药物如依拉环素等的出现为临床提供了重要武器。未来,随着更多高级别临床证据的积累和治疗策略的不断优化,cIAI的诊治水平有望获得进一步提升,最终改善患者生存预后。


[1]吕珊,高倩,何菊英,等.依拉环素治疗复杂性腹腔感染有效性和安全性Meta分析[J].中国药业,2025,34(17):118-123.

[LW2]Solomkin, J. S., Mazuski, J. E., Bradley, J. S., Rodvold, K. A., Goldstein, E. J., Baron, E. J., ... & Bartlett, J. G. (2010).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omplicated intra-abdominal infection in adults and children: guidelines by the Surgical Infection Society and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50(2), 133-164.

[LW3]Khaled Ibrahim et al. Libyan J Med .2024 Dec 31:19(1):2348235

[LW4]Grossman TH, Starosta Al, Fve C, et al. Target- and resistance based mechanistic studies with TP-434, a novel fuorocvcline antibiotic.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12;56(5):2559-64.

[5]吕珊,高倩,何菊英,等.依拉环素治疗复杂性腹腔感染有效性和安全性Meta分析[J].中国药业,2025,34(17):11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