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顺时养生——如何进行补?

《内经》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民间有“秋冬进补, 开春打虎”之说,秋冬进补不仅能调养身体,还能增强体质,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与抗御疾病的能力,为第二年开春之后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少生疾病。
在中医养生理念中,冬季养生重在“藏”,强调敛阴护阳、保暖进补。那冬季到底该如何进补?健康过冬?
要补什么呢?其中比较关键的就是补气。
有很多朋友在入冬以后,就觉得胸口特别憋闷,特别没劲,说话都没力气,白天特别累。那么为什么会如此呢?气虚的人会如此,尤其是心气不足的人会如此。
那么气虚都有哪些具体症状呢?我们再来复习一下:
气虚症状
气虚之人,卫气虚弱,肌表不固,所以很容易出汗,稍微一动,就出汗,而出汗的同时,又怕风怕凉;
气虚则四肢肌肉失养,周身倦怠乏力,稍微一运动,就疲倦不堪;
气虚则清阳不升、清窍失养而精神萎顿,头昏耳鸣,劳作后会更加严重;
气虚则中气不足,说话语音低微,倦怠无力;
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循行,则四肢不温,面色晄(huǎng)白,脉象虚弱无力或微细;
气虚则水液代谢失调,水液不化,输布障碍,可凝痰成饮,甚则水湿之邪泛滥而成水肿;
气虚严重了,还会引起中气下陷,导致脏腑脱垂,同时还可导致脏腑功能减退,从而表现一系列脏腑虚弱征象。
那么,气虚的舌象是什么样的呢?气虚的舌头,往往胖大,舌边会有齿痕,舌苔往往满布(这条不是必然的)。其中舌边有齿痕,是气虚的最重要的指征之一。
气虚舌象
补肾气
冬季养脏腑,肾脏排第一。
肾藏有“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若肾气不足,不仅早衰损寿,还会引发各种病症。
养肾首先要护好足,肾经起始于足底,因此要保护好足底,可以晚上多泡泡脚。
其次,在食疗方面,中医认为“黑入肾”,黑色的食物或者象形的食物,都具有补肾的功效和作用,比如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栗子、黑芝麻、黑米、黑豆、黑木耳、桑葚、韭菜等。
再次,每日一定要喝够水,每天8杯水是很重要的养肾方法。
最后是睡好觉,充足的睡眠对于气血的生化、肾精的保养有着重要作用。
补肝气
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
《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肝有主疏泄和主藏血的功能。肝气不足,会导致肝的疏泄功能异常,表现为头昏眼花、视物模糊、面色萎黄、烦躁易怒。
可以选择黄芪适当进补,对太冲穴艾灸来补肝气。
补肺气
肺主一身之气,调节全身气机,血液的正常运行也赖于肺的输布和调节,故有血非气不运之说。而且眼下支原体肺炎、流感等呼吸道疾病频发,正是需要补肺气的时候。
饮食上可以选择温性食物。比如经常见到的红枣、雪梨、生姜、糯米、羊肉等,均有助于温中散寒、润肺化痰,补肺气。
补肺气我们可以使用补中益气丸
冀药广审(文)第 250804-00623号
这个中气,也称“宗气”。其实就点明了肺气和脾胃之间密切的关系。比如,我们说补中益气丸是可以提升“中气”的,这个中气,其实就是通过补脾肺之气来实现的。
补中益气丸以黄芪为主药,能补全身之气,尤其补脾肺,增强免疫力
黄芪还能固表,如金钟罩般守护体表,防止外邪入侵,保障身体健康。
补中益气丸之所以能够补肺气,主要得益于其组成药材中黄芪、党参等具有补肺益气的功效。
补中益气丸还含有人参、升麻、柴胡等多种药材。人参大补元气,能够迅速补充人体所需的正气,让我们在夏季也能保持旺盛的精力。升麻和柴胡的药性向上升,能够将黄芪、党参、人参等补充的气向肺、胃、脾部推动,让肺气充足,能够提升身体的气机,对于气虚不足导致的有气无力、消化不良、声音低沉、精神低迷、脏腑下垂等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补心气
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
故《素问·灵兰秘典论》称之为“君主之官”。中医称心的生理功能为心气,心气不足则心脏功能弱、运血无力,表现为手脚冰凉、抵抗力差。
冬季养生心要静,身要动。冬季养心要保证充足睡眠,保持心情愉悦,还要适当参加体育锻炼。
补脾气
脾主要的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
中医认为脾气具有化水谷为精微,化水饮为津液,并转输到全身的作用,使脏腑、经络等组织得到充分营养。脾气足能统摄血液在脉管内正常运行,脾气伤则血无以存,引发各种疾病。补脾可以用白术和山药。
如果是有肝火、有痰湿之人,那么您需要先清肝火、化痰湿,再进行滋补,这样就不会上火了。
肝火旺的大致症状
舌头的形状是尖尖的,舌头的边尖很红,没有舌苔,或者舌苔很厚。口苦、口干、头晕、头痛,胃胀,有恶心的感觉,甚至呕吐,心里烦躁,胸闷,甚至心悸,肋骨里面有胀痛的地方,失眠多梦。大便干结、小便发黄等。
痰湿的大致症状
舌体胖大,苔滑腻,厚,舌苔颜色发白或者黄色,舌边常有齿痕。体形肥胖,尤其是腹部肥满而松软,四肢容易出现浮肿,面部皮肤油脂较多,面色淡黄而暗,眼泡微浮,容易困倦,睡觉时鼾声如雷。口中粘腻,口唇色淡,很少感觉口渴,不想喝水。容易出汗,汗粘腻,汗出后皮肤多凉,头身重困,经常感觉头昏昏沉沉,关节疼痛重着、肌肤麻木,易出现耳鸣。身体酸乏无力,慵懒,容易困倦。胸闷,痰多,容易出现肠胃不适,喜欢吃肥甘厚味。大便次数多,不成形,容易粘马桶,小便浑浊。
更多精彩内容,可进入唐威云药界:https://tangweiyunyao.100doc.com.cn。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内容若有不实或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