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情绪低落需重视 西南康复医院专业团队助力找回好状态

在西南康复医院心身科卓燕诊室,42岁的软件工程师王先生面对专业医生首次袒露心声:连续18个月的情绪低落、早醒、体重骤降12公斤,让他从“家庭支柱”变成“连下楼倒垃圾都觉得费劲的人”。
国家卫健委最新流调显示,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已达6.8%,目前仅有不足20%的患者接受系统治疗。面对“沉默的流行病”,西南康复医院心身科卓燕主任团队呼吁: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必须纳入医疗干预视野,越早介入,完全康复的希望越大。
成人抑郁:并非“抗压能力差”这么简单
“很多人把抑郁等同于‘想不开’,其实它是生物—心理—社会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卓燕主任列举临床大数据:成人首诊抑郁最常见的三大诱因依次为长期职场高压、重大丧失事件及慢性疾病共病;而神经递质失衡、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过度激活、肠道菌群紊乱等生物学改变,才是导致“情绪刹车片失灵”的核心机制。
情绪低落≠抑郁症,这些信号是“红线”
卓燕提醒,若以下症状持续两周以上且影响社会功能,即达临床抑郁发作标准:1. 情绪低落或兴趣减退“双核心”至少占一项;2. 伴随体重变化、失眠或嗜睡、疲劳感、注意力下降、无价值感及反复轻生念头等附加症状。目前,病耻感、识别率低、资源分布不均是三大拦路虎。综合医院非专科医师对抑郁识别率不足50%,导致大量患者“在黑暗中裸奔”。“门诊中,不少患者因胃痛、心慌、后背发紧先到综合科室轮转,最终才锁定‘幕后黑手’是抑郁。”
西南康复医院:全病程管理让康复“看得见”
西南康复医院作为一家综合性二级医院,拥有一支专业资深的心理精神诊疗团队,他们非常擅长抑郁症、焦虑症、情绪障碍、睡眠障碍、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心理精神疾病的诊疗,多年来,帮助了众多儿童青少年及成人患者重拾健康、回归正常生活。
“我们首先会通过面诊进行初步评估,然后通过专业仪器进行检查,再根据检查报告进行分析诊断。”卓燕主任说到。对于来院患者,面诊能捕捉患者情绪微表情、语速变化,仪器则量化脑电、心率变异及眼动轨迹,两者交叉验证,可避免主观偏差。
报告出炉后,团队会结合社会心理因素,为每位患者建立“情绪-生理-认知”三维画像,再分层制定药物、物理或心理治疗方案。哪怕同为抑郁,也有焦虑型、阻滞型、冲动型之别,剂量与干预路径各不相同。只有先把“为什么难受”拆解开,后面的治疗才能少走弯路,复发率也能降三成以上。
卓燕表示:“抑郁就像心灵的‘骨折’,及时复位、固定、康复训练,完全可以恢复如初。”当持续情绪低落、明显兴趣或愉悦感丧失、体重/食欲显著变化、失眠或嗜睡、疲劳或精力丧失、反复出现死亡或自杀意念等情况时,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