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映初心 丹心照乡关 重城学子探访老党员与他的"农家书法屋"

在喜迎建党百年的时代背景下,传承红色基因、探寻初心故事成为青年学子的重要课题。2025年7月2日,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三下乡实践团队走进重庆市璧山区八塘镇敢英村,探访93岁老党员、书法家杨家发及其创办的"农家书法屋",在墨香氤氲中感悟一位老党员以笔墨为刃、以初心为炬的赤诚人生。
墨香深处见初心:九旬老党员的"红色书房"
推开"农家书法屋"的木门,一幅幅苍劲有力的书法作品扑面而来。一楼展厅里,黑底金字的"中国梦"牌匾熠熠生辉,笔锋间既有岁月沉淀的厚重,又有对时代的热忱;二楼回廊上,"乡村振兴谱新篇"等作品行云流水,字里行间皆是对新农村风貌的细致描摹。
"这是建国70周年时写的《乡土诗词一百首》,每一首都藏着村里的变化哩。"93岁的杨家发精神矍铄,指着墙上装裱整齐的手书诗集,向队员们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他6岁随父习字,22岁入党时立下"为党事业奉献终生"的誓言,71年党龄里,书法始终是他践行初心的方式——从摆摊卖字时书写的革命标语,到退休后创作的党史故事,笔墨间始终跳动着对党的赤诚。
方寸空间载家国:书法屋里的时代答卷
在"农家书法屋"的"党史故事"板块,一幅《七律·长征》书法作品格外醒目,笔力遒劲如老松扎根,却又不失流畅洒脱。他说,自己亲历过旧社会的苦难,更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深意。2021年,他自费将住宅改建成公益性书法空间,60余幅作品串联起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沧桑巨变:有记录"三农"发展的《中国农》系列,有歌颂乡村振兴的诗词创作,更有手写的入党誓词,字字泣血,句句铿锵。
"杨爷爷每天都要读报练字,连去年的'乡村振兴促进法'都写成了书法。"陪同探访的八塘镇干部介绍,这里已成为当地红色教育和文化传承的双料基地:镇里的新入职干部会来此聆听初心故事,村里的孩子常来免费学书法,而杨老先生总会像对待家人一样,泡上热茶,从笔墨技法讲到家国情怀。
临别时,杨老先生握着学子们的手,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这位近九旬仍每日创作的老党员,用71年的坚守证明:个人的艺术追求与时代使命从来都能同频共振——他的书法屋虽小,却装下了一个老党员对党的无限忠诚;他的笔墨虽轻,却写下了新中国乡村变迁的厚重史诗。
此次探访,不仅让实践队员触摸到书法艺术与红色文化交融的温度,更深刻理解了"初心"二字的重量。正如杨家发老人所言,"中国梦不是写在纸上的字,是一代代人干出来的路"。而这份以笔墨寄丹心、以小家映大国的精神,必将激励更多青年在时代浪潮中,以初心为笔、以担当为墨,书写属于新时代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