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诊的“铜豆豆”:肝豆病患者的求生路与用药之困

(通讯员唐唐)罕见病患者的求医之路,交织着被误解的痛苦、确诊的曲折,以及对“有药可用、有药可选、可负担”的深切期盼。
从误诊深渊到希望之光
8月4日下午,30岁的王罕(化名)来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内科诊室复查,他瘦高挺拔,笑容阳光。王罕患有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罕见的铜代谢遗传性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严重的肝脏、神经和精神损伤,甚至可能致命。 2018年5月,国家发布《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纳入121种罕见病,肝豆病位列其中。在中国,肝豆发病率为1/5万-1/10万。
由于起病隐匿、症状多样,很多患者在发病初期被误认为是脂肪肝、帕金森病、抑郁症或精神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王罕挂号看病。
王罕的确诊之路十分曲折。2017年冬,原本开朗的王罕性情骤变,精神状况堪忧。一个深夜,王罕被亲戚们合力绑去了一家治疗精神类疾病的医疗机构。在那里,王罕与各类精神疾病患者、网瘾者、戒毒者一同接受治疗。全家搬离旧居,逃离邻居异样的目光。
一年后,王罕“好转”出院。不久,他再次“发病”,被紧急送往武汉当地医院,CT显示王罕脑萎缩严重,像70岁的老人,最终,血清铜、KF环(角膜色素环)和铜蓝蛋白三项关键指标的检测,才将他从误诊中解救出来,确诊为肝豆状核变性。
带着最后一线希望,王罕奔赴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在那里他得到了系统排铜的治疗,生命的轨迹开始扭转。
确诊后,王罕积极治疗,控制饮食(低铜饮食)、努力保持乐观。当他在工作中因晕倒而主动告知病情后,公司辞退了他。“其实,只要我们规范治疗,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社会,真的需要更了解我们。”王罕说。
一路支撑王罕、给予他无尽关爱的母亲,不幸罹患乳腺癌,经历了手术和化疗的艰辛。经济的重担、疾病的阴影,压力如潮水般涌来时,王罕会独自跑到无人的角落放声痛哭,“哭出来就好了,我对生活还是抱有希望。”
用药可及性提升,可持续机制亟待建立
武汉大学临床医学博士、中南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神经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范元腾介绍,湖北省符合条件的肝豆病患者可办理‘门诊特殊疾病’(门特)报销,可减轻部分药费负担。“国外指南推荐的药物(例如曲恩汀等)陆续进入中国,可以给患者更多药物可及性、选择性和多样性。”

范元腾(右)为王罕看诊
然而,“药物可及性”仍是横在许多患者面前的大山。罕见病药物研发周期长、成本高、患者基数小,药价往往高昂。虽然有的地区医保(包括门特)覆盖了一些药物,但自付部分、地区差异、新药纳入滞后等问题依然存在。此外,部分传统有效药物(如青霉胺)曾一度面临短缺风险。”他强调,“罕见病用药的保障,不应仅仅由患者和药企去承担沉重的成本。这需要政府、医保、药企、医疗机构、慈善力量等多方合力,共同探索和构建一个罕见病药物研发、生产供应、医保支付、患者援助的良性、可持续生态机制。这是确保患者长期、稳定、可负担地获得救命药的关键。”
破解肝豆病,预防重于治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遗传学组委员王朝东强调,肝豆病在神经遗传门诊“并不罕见”,对此类遗传病,“预防价值远大于治疗,”核心在于孕前筛查、基因检测和产前干预。

王朝东(左)在看诊。
王朝东教授表示,武汉同馨肝豆信息服务中心等患者组织的存在意义重大,是连接医患的桥梁,是帮助患者获得信息、申请救助、争取权益,更是普及知识、消除歧视的重要力量。
该中心负责人严青表示,中心在医学研讨、医患交流、政策倡导、科普宣传、社会融入等方面努力,旨在为患者营造平等、尊重的环境。“我们最大的心愿,是让每位‘铜豆豆’活出尊严和精彩!”

武汉同馨肝豆信息服务中心活动现场。












